最近,在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个案中,
我们发现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——
孩子厌学在家,情绪异常:不是哭,就是沉默;不是发脾气,就是封闭自己。
很多家长会急得团团转:“到底怎么了?以前挺好的啊!”
但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,这种情绪变化,其实是一种“心理信号”。
它不是孩子突然变坏了,而是他的内心在“报警”。
一、孩子的情绪失控,其实是“求助信号”
心理学上有句话:“青少年的叛逆,不是坏,而是痛。”
当一个孩子厌学、拒绝沟通、情绪波动剧烈,
他往往不是要对抗父母,而是在用情绪表达自己承受不了的压力。
比如,一个女孩在家里经常摔门、哭泣、不去学校,
妈妈以为她只是“懒惰”,但在咨询中我们发现——
她长期活在“完美孩子”的压力下,害怕出错、害怕让父母失望。
当情绪压抑到极限,她只能用“情绪爆炸”的方式释放痛苦。
这就是心理学里常提到的情绪性退行——
孩子在情绪崩溃时,行为会变得更幼稚、更极端,
因为那是他唯一会用的“求救语言”。
二、家庭氛围,是孩子情绪的“温度计”
在青少年厌学心理咨询中,我们经常发现一个规律:
孩子的情绪模式,往往与家庭情绪的氛围一致。
如果家里经常焦虑、唠叨、控制,孩子也容易变得紧张、易怒;
如果家里长期冷漠、缺乏交流,孩子就会变得封闭、孤僻;
而当父母彼此理解、沟通温和,孩子的情绪也更平稳。
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家庭,是孩子情绪的训练场。”
一个孩子在家里怎么被对待,就会在外面怎么对待自己。
所以,当我们看到孩子“情绪异常”时,
要先回头看看——家里的“情绪气候”是否太冷、太热,或者太紧。
三、父母最常犯的三个“误区”
1. 用道理压情绪
很多父母习惯劝孩子:“你要想开点”“上学是为了你好”。
但情绪问题不是靠“讲道理”解决的。
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,而不是被说服。
2. 把学习当成一切
当家庭里的所有焦点都围绕“成绩”转时,
孩子的自我价值就被绑架了。
一旦成绩不理想,他就会觉得“我一无是处”。
这时候,“不上学”其实是他在对抗“被定义的人生”。
3. 忽视父亲的参与
在宁波心理咨询案例中,我们看到——
当父亲重新参与沟通、陪伴孩子活动时,
孩子的情绪往往会明显稳定。
父亲的存在感,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。
四、科学应对:让情绪先被看见
1. 先接纳,再引导
当孩子情绪崩溃时,先稳住自己。
一句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”,
比任何批评都更有力量。
情绪被接纳后,孩子的理性才会慢慢回来。
2. 重建生活节奏
厌学的孩子常常陷入“无序”的状态。
可以帮助他建立简单的日程,比如每天同一时间吃饭、散步、睡觉。
节奏感,是恢复心理稳定的第一步。
3. 寻求专业支持
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持续两周以上,
或出现明显的焦虑、睡眠障碍、社交回避,
应及时寻求青少年厌学心理咨询。
在蓝鲸心理咨询中心,我们通过心理测评、情绪疗愈与家庭辅导,
帮助孩子理解自我、释放压力,也帮助父母学会共情式沟通。
五、结语:孩子的情绪,是家庭的镜子
当孩子不去上学、在家情绪失控时,
别急着修正行为,先理解情绪。
情绪不是“坏”,而是孩子在告诉你:“我撑不下去了。”
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:
“教育不是盯着孩子的问题,而是要看家庭的关系。”
父母越稳定,孩子越有力量。
在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的实践中,
无数家长在理解与陪伴中看见了孩子真正的需要。
当我们学会“先懂后教”,
孩子,也终将重新走向课堂,走向生活。


扫一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