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林晨,今年16岁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“安静”的人,可后来我才明白,那其实是社交焦虑。每次老师点名发言,我的手心都会冒汗,心跳加速到快要跳出来。午休的时候,我宁愿装作睡觉,也不敢加入同学的聊天。有人看我一眼,我就会想:“他是不是觉得我很奇怪?”
久而久之,我越来越不敢和别人接触。甚至连走在校园里,听到别人笑声都会怀疑是不是在笑我。那种自卑感,就像被无形的手掐着喉咙。我知道自己不正常,但也不知道怎么变好。
后来,是妈妈发现了我情绪的问题。她在网上查到“宁波青少年心理咨询”,说蓝鲸心理那边有很多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案例。她没有强迫我,只是轻轻说:“试试看吧,也许有人能懂你。”
第一次见到冯老师,我几乎一句话也没说。他也没有逼我,只是笑着问:“你是不是觉得,说话就会让人注意你?”我愣了一下,点了点头。那一刻,我突然有种被理解的感觉。
在接下来的咨询中,他带我做了一个小练习——写下自己最害怕的社交场景。我写的是“被老师点名发言”。他让我慢慢想象那一幕,然后问我:“如果失败了,会发生什么?”我脱口而出:“大家会笑我。”他继续问:“那如果他们笑了,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?”我愣住了——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也许,被笑并不会让我变成坏人,只是我太害怕失去别人的认可。
几次咨询后,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小改变。比如在小组讨论时主动说一句话,或者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。虽然每次都紧张,但我发现,那种“被别人看见”的恐惧,正在一点点变淡。
后来,冯老师告诉我:“社交焦虑的根,不在社交,而在你对自己的看法。你觉得自己不够好,就会怕别人看到你。”那句话让我特别震撼。原来,我一直在和“自我否定”打仗。
现在的我,依然会害羞,但已经不再逃避。我开始敢于去表达,也能更坦然地面对别人的评价。宁波青少年心理咨询让我明白,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,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理解、被陪伴的过程。
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总觉得自己不够好、不敢开口、不敢靠近别人,或许可以试着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帮你。在蓝鲸心理,我学会了看见那个真实又脆弱的自己,也学会了慢慢接纳他。原来,成长不是变得完美,而是敢于做回自己。